常喜平
常喜平
    常喜平,男,35岁,中共党员,现任管道局第四工程分公司盾构(顶管)工程管理中心经理、党总支书记。他先后被评为河北省企业管理创新工作优秀组织者,中石油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管道局项目管理标兵、管理创新标兵、十大杰出青年。
    2002年,常喜平从江汉石油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进入管道局第四工程分公司,一直从事盾构、顶管非开挖业务工作。从技术员到项目经理,他向创新要成绩,靠技术出效益,以人为本创文化,精细管理开先河。他带领团队先后两次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工人先锋号”,中石油集团公司质量样板工程和石油工业用户满意服务班组,管道局金牌机组和标杆党支部等众多荣誉称号。
    2002年,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发展,管道局决定从德国引进盾构施工技术,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管道局第四工程分公司。常喜平作为核心骨干,开始参与到忠武宜昌长江盾构工程建设中。第一次生产管片,第一次操作盾构机、第一次带压进仓更换刀具……诸多的第一次,让常喜平他们每天都会面对新的问题和困难,而且许多问题和困难是他们想象不到的。在没有相关实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们就碰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一点一点向前推进。
    2013年11月,盾构机掘进到838米时,遇到卵石层,刀盘被卵石卡住一停就是38天。面对挑战,常喜平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利用设备自身优势,调配百余种泥浆配比,利用填充物控制进渣量,减少坍塌,最终攻克了德国专家都无法解决的难题,让这台“洋盾构”彻底适应了中国环境,成功打造了“中国石油第一盾”。
    2005年,常喜平作为项目副经理带领队伍转战广东,在号称“地质博物馆”的珠江,为“中国海油第一盾”画上圆满句号;2007年,他又回到宜昌,为川气东送工程实现了“三盾长江”;2009年,他作为党支部书记,带领队伍完成西二线长江盾构工程,为中亚天然气南下广东打通“咽喉”;2011年,他成长为项目经理,攻克西二线绥江盾构工程,摸索出一种“短、平、快”盾构工程施工模式;2013年,在南京金陵石化长江盾构工程中,他率先将P6软件应用到盾构工程建设中,将管道建设国家队的形象展现于沿线人民。
    十三年盾构路,常喜平的施工足迹遍布湖北、江西、广东、江苏、辽宁、湖南、浙江、宁夏等省市自治区。在南京金陵石化长江盾构工程中,他们需要克服65米深江水压力盾构掘进,这一深度是国内可查阅的盾构施工中面临的最高水压。面对严峻考验,常喜平说:“国家飞船能上天,咱们还能让盾构机难倒?”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确立了《0.5~0.65兆帕水压松散地层中盾构穿江技术研究》集团公司级课题。他带领攻关团队不分昼夜地研究、讨论、推演,编制了指导性的报告,自制平台进行试验,巧妙地将课题研究与项目推进紧密结合,最终解决了高水压始发与65米水深盾构掘进的施工难题,实现了2000米隧道掘进“零”刀具更换的突破,为能源管道的路径规划拓宽了选择面。
    2009年,管道局将盾构业务定位为高端业务,常喜平提出了“国内工程国际化管理”的理念,并决心将P6软件应用于盾构工程建设中。在P6软件应用初期,各岗位工作量大增,大家由开始的新鲜感转为抵触。在常喜平的坚持下,公司邀请国内资深的PMP讲师到施工现场进行培训,增派人手录入数据,分担工作量,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把盾构与隧道管线安装施工的基础数据全部录入完毕,形成了涵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盾构项目管理手册》和计划管理标准模板,翻开了管道局盾构项目标准化、精细化的崭新一页。现在,P6软件已在管道局第四工程分公司全面推广应用。
    历经13年的探索、总结和发展,管道局第四工程分公司盾构、顶管非开挖业务已先后20次穿越大江大河,累计掘进超过2.5万米,创造中国企业新纪录25项。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已从最初技术上的一穷二白,发展为现在拥有工法、专利、课题、技术创新等400余项创新成果,施工生产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在业内树立起了“中国石油第一盾”的品牌。
    十年如一日地付出,常喜平已成为中石油盾构、顶管非开挖业务的技术带头人,而他对工作的热爱、对企业的忠诚、对技术的追求、对创新思路的实践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