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桂森
侯桂森
    侯桂森,男,61岁,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教授。2014年,侯桂森被评为河北省先进工作者;2015年3月获201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年度人物奖提名奖;2015年河北省山区创业奖二等奖。30年来,他与蘑菇为伴,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浸润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15篇;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一等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主持编写的《食用菌栽培学》成为全国高等院校教材。
    言传身教:他是学生的好老师
    侯桂森一改“黑板上种庄稼、教室里养蘑菇”的授课方法,30多年来,他把课堂搬到田间大棚,把学生带到食用菌基地,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记得牢、用得活,真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他还指导学生成立食用菌兴趣小组,把专业实践和业余活动有机结合,一下吸引600多人参加,走出了一条边做边教、边学边做的新路。
    十多年前,侯桂森的儿子高考分数达到清华大学录取线,但他却鼓励儿子填报提供全额奖学金的中国科技大学。人们说他“抠门”,他却悄悄资助着多名贫困生,还为他们争取勤工助学岗位;不仅帮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还从思想上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侯老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干,报答您这几年对我的帮助。”在涿州食用菌基地实习的2011级学生李卫军,还没毕业就已成为基地的技术骨干。“让孩子上学不图别的,就图他能跟您学点真东西,把孩子交给您俺放心。”在家长心里,他德才兼备,是个值得托付的人。每年都会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慕名找到他。
    甘于付出:他是农民的贴心人
    1992年至1994年,侯桂森被公派到罗马尼亚交流食用菌栽培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这是我国首次将食用菌技术推广到国外,填补了中国在国外种菇的空白。
    看到食用菌的大好发展前景,他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在我市的农村中进行技术推广。数不清在蘑菇棚里熬了多少日夜,说不清指导技术时吃了多少苦,更算不清试种过程中失败了多少次……通过多年努力,他在全市总计推广食用菌种植面积2万多亩,为十几个乡镇、四十多个村街、上万名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每户年均增收8千至1万元。
    家乡富了不算富,如何把技术推广到全国更广大的农村,让食用菌技术惠及更多农民,成了他的心结。2004年,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政府辗转找到他,聘请他为农村科技协调员。他结合食用菌喜阴耐湿的特性,开始了林菌间作种植模式实验,在6万多亩林间闲置土地上种起了蘑菇,通过“以下补上、以短补长”,形成了经济、生态、社会“三效合一”的循环经济模式。他的精湛技术像一条金线,把政府、企业、学校、农户串成一个整体,实现了食用菌种植产业化。政府主导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注入资金收获社会与经济效益,学校提供技术获得实习实训基地,农户种植蘑菇增收致富,真是一项技术致富一方百姓,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特色产业。几年来,这项技术使永乐店的农民增加收入上亿元。2012年,该村蘑菇种植项目被确定为世界第十八届食用菌大会观摩项目。
    穿上西装就是教授,走进地头儿就是农民!听说永乐店请到了一位真正的专家,全国各地的考察团纷至沓来。如今,天津、河南、山东、重庆、黑龙江、新疆等地开始发展自己的种植基地,他的技术也引起了省微生物研究所的重视,与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开发关系。3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16个省(区、市)1500多个村,免费开展技术培训5300多场次,培训农民17万人,农民们亲切地称他为“俺们村的侯老师”。
    2013年9月,阜平县扶贫办书记专程为学院送来感谢信并含泪说:“老区人民生活太苦了,侯老师的技术给我们送来了希望,我们是发自肺腑地感谢他啊!”此时的侯桂森只说了一句最朴素的话:“我愿意为老区和百姓做点实事。”